位置 :  网站首页 > 成功案例
咨询:0516-81581111 / 13179703111

王建明个人网站成功上线!

发布时间:2014-06-25      浏览次数:180608 次
  王建明 男,天津人,百名当代华人艺术家、中国书画名人榜、国粹名家、书法家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、中国名人书法家学会会员、中国书法家学会会员、中国一级书法师、现任中华书画学会副主席、中国翰林书画艺术副院长。先后被评为:书画家、中国名人艺术节、中国书画大师名家、中国当代影响力书画艺术家、海内外华人艺术家、中国功勋艺术家、德艺俱佳书画艺术家、奥运功勋艺术家、中国当代国粹名家、百名当代华人艺术家。 


    作品先后多次被选入国际交流中心,在香港,台湾、日本、越南、澳门展出,在多次进行巡回展出,受到同行、专家及艺术家们的高度评价。作品被主办单位多次收藏、拍卖。 


    我主攻榜书、隶书、行草,专心研究,以习他人之长,成自身之派,正如人们熟知的大书法家苏东坡有一句诗“论画以形似,见于儿童邻。”“有道而无艺则物虽形于心,不形于手。”胸中之竹,毕竟不等于手中之竹。王国维所说的大家之作“其辞脱口而出”,白石老人作画的所谓“一挥”,都是学化于才、熟能生巧的结果。这些,充分说明“大家之能得心应手,正先由于得手应心”。学习书画的人,没有不想自己的笔下呈现佳作的。长期艰苦地学习训练正式“有益于佳”的真实写照。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,对于具备一定水平的书画家来说,只有在放下思想包袱的前提下,才有可能意笔交融,心手两忘,从而早真正的佳作。“有益于佳”只是基础,“无益于佳”才是境界。在谈到个人体会我常说,为获得市场份额而改变初衷的作者,丢失了艺术家最为宝贵的东西,又怎能产生真正的佳作?此外,一件作品的成功往往不在作者的有意处,而在其无意处。有事,有意着力的地方,偏偏导致了天趣的流失,在战术上,虽属锦上添花;在战略上,已是画蛇添足。 


    我多年来对书画的潜心研究,使他更加于艺术心于自然、灵于万秀的融会贯通,一个书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即便是有点,过分地强调或表现得不是地方,也会变质变味。恽南田论画“稀奇这,即用力之过”,强调“宁恒远不足,毋使有余”,正是这个道理。相反,局部的瑕疵,有时并不妨碍作品整体的成功,恰如黄庭坚所言:“殊不知西施捧心而望,虽有病处,乃自成妍”。 


    中国书画注重功夫,熬出来的功夫。宜乎日积月累,水滴石穿;最忌浅尝辄止,一曝十寒。 
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。岁月的力量不容忽视,《书谱》所谓“通会之际,人书俱老”,哲理深刻。以为别人几十年走完的路,自己几年、几个月能走完,是幼稚。艺术学习、艺术创作和艺术发展自有其规律,这些规律又是无情的。违背规律的催长、“打造”和走捷径,只会得到与初衷相反的结果。 


    从较长的时间看,一个好的书画家对艺术的追求,好比接力赛。更像是“马拉松”。起跑时人头攒动密密麻麻,能跑完全程者却已不多,能打破记录者更是寥寥。那些开始不久在领跑的选手,往往难以“领”到,甚至难以跑到终点。有人说“赢在不该赢得地方,比输在不该输的地方,输得更彻底”,不无道理。 


    在谈到个人创作时,我体会最深的是,一种艺术风格、一种个人面目的成立,既要得到人们的认可,更要经得起时间的体验。陆游在《学书》一诗中说得好:"即今讥评何足道,后五百年言自公。"要想真正的在艺术上取得成,必须具备这样的眼光和气度,不计较一时一事,而能够”咬定青山不放松“,坚持不懈、自甘寂寞。书画有路勤为径,学海无言苦作舟,愿我在创作之路结出更富于时代的绚丽之花。


联系人:马先生 


电 话:0516-86836666 


手 机:15005226699 

网 址:www.sfjwjm.com